021-64450009 sblawyer@126.com

房地产

法律观点

刑事和解:折射传统文化价值

发布时间:2018-10-09 12:35 阅读:0 字号:[ ]

刑事和解引入参与民主、融汇契约自由,推动对抗司法向对话司法变迁,是司法制度史上的亮点;化解积怨纠葛、减少两造对抗,顺应了现代刑法演进方向,更是文化大河绵长的沧流。作为替代性纠纷解决机制,它由妥协至和谐,以悔悟求宽恕,承继久远习俗、汇聚东方智慧;作为合意型纠纷解决机制,它消弭对立构建和谐,关注预防强化恢复,融贯了“和合”文化,折射出了宝贵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价值。

  和气解纷 以恢复司法续写中国情

  《论语》曰:礼之用,和为贵。传统文化中,和气是包容,涵养差异融汇分歧,故和光同尘,气定神闲;博采群议不辞涓细,故和实生物,气象万千。“有和气者必有愉色”(《礼记·祭义》):古人崇倡内敛、讲求不争,躬自厚而薄责于人,终以克己复礼赢得一团和气;使家长里短斗而不破,乡亲邻里融洽和睦。“满天和气太平有象”(《词品·雪辞》):古训因循隐忍、沿袭恕宥,宽厚于物不削于人,常以犯而不校博得一片赞誉;让新雠化在初起、宿怨消于无形。“万物负阴而抱阳,冲气以为和”(《道德经》):古法消弭对立、恪守中和,知止不盈去甚去奢,多以心平性柔修得一方境界;令利益纠葛湮灭殆尽、人际关系修复如初。

  刑事和解秉承传统“日日新”。秉持和气解纷,鼓励双方促膝相谈;践行恢复性司法,敦促两造开诚布公。既允许被害人叙说感受宣泄情绪,又准许加害人陈述悔悟赔礼道歉;既着力打击控制与震慑预防,又强化弥补损失和精神慰藉;既关注当前的纠纷,又注重长远修复。进而为迷途知返与宽恕谅解架设桥梁。前者身体力行改过,在道德救赎中获得新生;后者淋漓尽致倾诉,在接纳赔偿后超越仇怨,最终握手言和。

  相较报应性司法,和气解纷传承和合文化,倡导春风化雨,从源头治理杜绝剪矢留镞遗患,以秩序重构避免被害人受“二次伤害”。

  和谈解怨 以协商司法深培中国根

  《中庸》语:和也者,天下之达道也。在乡土记忆里,和谈是协作,扶持羸弱解助困窘,故和衷共济,谈吐如流;体察艰辛尊重抉择,故和睦相处,谈论风生。“但存夫子三分礼,不犯萧何六尺条。”和谈幕后,厌讼观念根深蒂固,调解文化积厚流广。从《周易·讼卦》“讼,终凶”到《论语·颜渊》“听讼,吾犹人也,必也使无讼乎”,无讼是求始终承载熟人社会和平共生的重托;从《周礼·地官》“掌司万民之难而谐和之”到《明公书判清明集》“多是面加开谕……各从和会而去”,调处纷争已然引领地缘关系贵和持中风尚。无论官府调解听断以情,是非不妨稍措;还是民间私和劝道风化,不必过分皂白:皆以协商开始,经纲常教化,最终讼清狱结,以息争执。

  刑事和解传承习俗“又日新”。遵循和谈解怨,引进意思自治;坚持协商司法,弘扬契约精神。提倡平等计议又促成利益博弈。被害人从幕后走向台前,讲述感受要求赔偿,以主人翁姿态接近诉讼中心;加害人由被动转向主导,真诚忏悔积极弥补过失,以修复者身份摆脱牢狱窠臼。二者将怨恨化作语言,把承诺付诸行动,因诚意博取最大话语权,用善意行使让渡刑罚权。和谈已促进犯罪应对由国家——被告线状结构向被害人、加害人、社区、国家平面模式转化,协商正加速刑罚观从惩处犯罪向弥合伤害变迁,终将实现“兼相爱,交相利”的完满局面。

  和谈之风根脉悠长。这既是对乡绅私了的批判继承,又是向枫桥经验的理性回归,更是就民众参与的有限授权。司法理性与民主激情,让其植根传统又紧扣时代,承接古法又遵从程序,既有泥土气息,又具规范性。

  和盘解困 以民生司法践行中国梦

  《国语》云:听和则聪。在哲学思想中,和盘是全面,兼收并蓄融会贯通,故合二为一,盘积固畜;包罗万象两全其美,故合胆同心,盘互交错。如此,路鼓不鸣肺石不立,民各安居乐俗。和盘解困排难,恤民为德、爱民无私,民本思想源远流长。保辜制度自《春秋公羊传》发轫,后由《唐律疏议》光大,以延期追究激励减损救赎,为受害人赢取赔偿;经暂缓定罪敦促悔过自新,为被告人争得宽恕:从而祛除两造忧患,彰显人文情怀。从“民为贵,社稷次之,君为轻”到“民之所欲,天必从之”,国法在民意中得到诠释;从“天视自我民视,天听自我民听”到“亲亲而仁民,仁民而爱物”,民意在司法中得到升华。

  刑事和解赓续史脉“再日新”。恪守和盘解困,体恤被害人亦关怀加害人,让双方雨露均沾;践行民生司法,赔偿被害人亦教育加害人,使二者协同受益。经由赔礼道歉、赔偿损失,被害人获得物质补偿赢得心灵抚慰,满足生活需求达到情感认同,最终实现经济、精神双恢复。通过真诚悔过、主动复原,加害人取得谅解宽恕收获信任尊重,规避责任追究免除刑罚制裁,最终完成改过、回归社会。对天津几个基层法院调研后收集的数据显示,96%的未成年加害人返校学习,86%的继续深造;75%的破损家庭回归平静,68%的重新来过。

  和解,为解脱与救赎破危解困,在预防与矫正中盘活僵局。加害人不被标签化,有了发展出路得以洗心革面,再犯累犯数量不再居高不下;被害人没有因伤致贫,具备生存保障能够重振旗鼓,社会稳定隐患正逐步消解。

  刑事和解站稳人民立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,突破了两造最关心最现实的问题,以司法服务民生兑现司法为民,以民生司法提升了整体福祉。

  和谐解怀 以公正司法凝聚中国心

  《孟子》论:天时不如地利,地利不如人和。在仁恕思想内,和谐是人性,宽怀悲悯厚德载物,故和风细雨,谐适得当;感同身受体察眷顾,故和容悦色,谐遂人愿。和者,谐也;政者,正也。允执厥中、咸庶中正,故刑罚中而百姓安,安无倾则和无寡。君子仁爱忠恕、推己及人,方能不偏不倚刚正不阿。因此己欲达而达人,化怨解怀“金作赎刑”,以百姓之心为心,喻于义更晓以利;己所不欲勿施于人,定分止争“无为而治”,让民自化由民自正,宽仁恤刑且为政以教。进而,渡尽劫波兄弟在,相逢一笑泯恩仇。公正或许如《赠兵部尚书乌石吴公家庙记》所叙,是宗庙祠堂里负荆请罪时的过程公允;或许似《清律·户律·田宅》所述,是悠悠古风下修立(恢复原状)复故(排除妨碍)后的矫正正义;或许如《对村人借罐判》所言,是脉脉乡情间半价赔偿中的实体公正……无论如何,皆为干戈化尽后的握手言欢。

  刑事和解承袭古制“贵日新”。围绕和谐解怀诠释刑事司法正义,让被害人在获偿宽慰时感念司法的温度;完善公正司法开拓追责进路,让加害人在民刑惩处中感知司法的力度。以宽恕置换刑罚,由赔偿减轻责任,公正要义在变迁中革新。国家本位下定罪量刑固然宣示抽象正义,但难以顾念被害人的理性需求与长远生计,以及加害的人人格矫正,无法超越形式公正。而和解,遵从处分原则尊重意思自治,强调国家权威兼顾个人本位,更加考虑协商让步,更加注重让权于民。被害人由此有钱治病、有人倾诉,进而打开心结得以释怀;加害人因之深刻反省从轻处罚,继而打开枷锁得到解脱,最终实现实质公正。

  因案制宜因人而异。对事实清楚证据确凿、加害人悔悟被害人宽恕的轻刑案件,在尊重人性中顺应了民意,在凝聚人心中实现了取信于民。

  和缓解释 以谦抑司法打好中国结

  《尚书》载:协和万邦,黎民于变时雍。诸子智慧里,和缓是审慎,若冬涉川如履薄冰,故和蔼近人,平流缓进。慎独内敛克己限缩,故心平气和,轻敲缓击。

  导德齐礼、以德化民,不仅是齐家理念,更为治国方略。自《论语》“道之以政,齐之以刑,民免而无耻;道之以德,齐之以礼,有耻且格”,至《唐律疏议》“德礼为政教之本,刑罚为政教之用”;从荀况“明德慎罚,国家既治四海平”,到董仲舒“大德而小刑”、朱熹“德礼则所以出治之本”,德主刑辅、明德弼教由来已久。自古,人性化伪但有善端(《孟子》),明礼义以化之(《荀子》),人皆可以成尧舜。因此化性起伪、先教后刑。又“礼以导其志,乐以和其声,政以一其行,刑以防其奸”,将教化、惩处融会贯通,从而“绝恶于未萌,起敬于微渺”。古朴的综治观呼之欲出。

  刑事和解承继衣钵“更日新”。信守刑法谦抑,坚持和缓解释,用教诲感化实现多元价值;兼顾法治德治,打造现代司法,以非诉化处理提升审判质效。经济发展带动人口流动也加速了贫富分化,加剧体制摩擦又加深信仰冲突。各种矛盾的叠加,催生了诉讼爆炸。而市民社会发展壮大、社区矫正日趋成熟,国家追诉部分让渡于社会治理;刑事和解重在恢复被犯罪破坏的社会关系,通过和解能够更好化解纠纷,在很大程度上取代了传统的定罪量刑。刑事和解因加害人自愿谅解对被害人从轻处罚,不断增进了群众获得感,开辟了宽缓释法新局面。进而更新审判理念增强治理效能,为新时代平安建设提供中国方案、打好中国结。

  康德说,世上唯有两样东西能让我们的内心受到深深震撼,一是头顶灿烂的星空,一是内心崇高的道德法则。刑事和解用五千年中华文明涵养情怀,以八十三朝兴衰积淀底蕴,浩浩汤汤、气势磅礴。其又提升文化张力融汇先进思潮,持续制度刚性确保意思自治,并与认罪认罚深度融合,释放民主参与的和谐信号,在历史与现代的交融中展现智慧、璨若星河。

打开微信“扫一扫”,分享到朋友圈 ×
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09-2024 www.shenbanglawyer.com 备案号: 沪ICP备16044525号-2 技术支持:律易通